生成式人工智能,从一开始技术圈的黑话,到现在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我们每天的工作。无论是做人才盘点、构建能力模型,还是推组织发展、盯敬业度、管人才梯队,你总能感觉到,原来的那套做法,好像有点跟不上节奏了。
以前我们说支持业务,现在更多在问:怎么提前想在业务前面?怎么用技术把人才策略落得更深、更稳?怎么让HR在组织里,不止是保障角色,而是成为带动变化的人?
01.
技术浪潮下的焦虑与可能
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,预计到2030年,全球约60%的职场人将需要掌握新技能,才能继续胜任现有工作。这意味着,我们面临的不只是个体能力的更新换代,更是整个组织架构与发展模式的重构。
人力资源尤其是负责人才发展与组织发展的朋友们,是这场变革的推动者,也是受压最深的群体之一。我们被要求搭建人才梯队、制定建模策略、推动人才盘点、管理敬业度、提升组织健康度,所有这些工作,都在变得更复杂、更数据密集、也更讲究效率。
02.
传统HR逻辑的非适配性
过去,我们以项目为单位推进业务,从年度人才盘点、胜任力模型搭建,到核心人才培养项目,这套机制在结构清晰、任务明确的组织中运转良好。
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:
响应滞后:业务需求变化越来越快,而人才发展往往还停留在计划驱动,很难实时调整
数据孤岛:敬业度、组织能力、绩效、人才盘点、继任计划往往分散在不同系统,难以串联,洞察有限
个性化不足:在人才培养路径上,我们依赖标准模块化方案,缺少针对个体能力和潜力的智能匹配
组织洞察模糊:关于团队协作、跨部门能力流动、管理风格对绩效的影响,我们的感知仍偏经验化
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HR本身不努力,而是我们缺乏一套真正动态、实时、智能的组织操作系统。
03.
生成式AI,能做的不只是快一点
很多人提到生成式AI时,第一反应是它可以帮我写JD、自动生成发展建议、更快做完报告,但这些只是表面。
更深层的变化在于:AI让我们能实时洞察人才状态、动态评估组织能力、预测风险并精准干预。这对人才发展和组织建设来说,是完全不同的操作逻辑。
我们可以借助 AI 做到:
04.
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的新范式
在最近对业界趋势的观察中,我越来越确信:HR不能再只关注人岗匹配,而要转向人岗-组织-战略的整体匹配。
这意味着,我们不能再把人才看作静态资源,而要像运营客户一样管理人才,贯穿从入职、发展、转岗、继任、离职甚至返聘的全过程。
这种范式包含以下核心转变:
在这一模式下,我们能为业务真正提供价值的,不再是组织氛围好不好、团队有没有培训,而是下个季度你想达成目标、我们的人才与组织能力能不能支撑?
05.
AI的启发:不是功能,是视角
最近在浏览多个AI人才管理产品和实际案例时,我注意到一个共同的趋势:新一代的人力资源技术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,而是在重塑人与信息、人与组织之间的连接方式。
这是视角的转变,重点不在于AI能写多快、算多准,而在于它是否真的帮助HR、业务负责人、员工,这些处在不同角色中的人能更自然、更即时地获取关键洞察,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。
这也意味着,HR的角色正在从响应者转向赋能者。技术的意义,不是替我们做事,而是让我们看得更清楚、反应更敏捷、协作更顺畅。
比如,未来一个事业部负责人只需要在系统中发出一句提问:“我这个季度最有离职风险的三位关键人才是谁?我该怎么干预?”系统就能基于组织内部数据、过往趋势和员工画像,自动生成针对性的洞察和建议。这种能力,不是更强的HR工具,而是对业务驱动的人才策略的真实支持。
06.
风险与边界:AI不会替代我们
但会逼我们升级
当然也会很多担忧:AI会不会带来算法偏见?员工的数据安全怎么保障?是不是未来岗位会被AI取代?
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重视,但更重要的是:我们不能因为风险就停下探索。相反,我们要参与定义AI在HR中的应用边界与伦理框架,比如:
我们要变得更聪明,而不是更快
我们相信GenAI真正推动的不是效率革命,而是认知方式的升级。它逼着我们从照流程走转向靠判断干,从等业务提需求转向预测并主动出击。
对我们从事人才与组织发展的HR人来说,这是一份挑战,也是一份难得的机会。
免费咨询
立即预约免费产品演示
留言成功!
稍后工作人员将联系您。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,
获取更多资料和活动信息
打开微信扫码
选择您的心仪职位
完成投递吧!